读张仁芝《千叶林海》记怎么写?

读张仁芝《千叶林海》记
满眼是青一色的森林,郁郁葱葱,层层迭迭,由近至远向天边推去,不见山石为骨、流水为脉,不见烟云锁腰、苔草装缀,也没有“三段式”和“六远法” 。
在这里,传统绘画的程式和格局通统都不用了 。画家紧紧攫住成片树冠的轮廓,以深衬淡逐层烘染,显示林木的层次和形状,多样中求单纯,手法概括,整秩统一,并带有几分装饰意味 。《千叶林海》新颖的路数,鲜明的特色,确乎令人耳目一新 。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画家构思时把立意放在“林海”的“海”字上,处处紧扣起伏波动的海浪状抒展画卷,强调地渲染他对“绿色的海洋”这一明确的生活感受 。
海面是起伏不平的波浪,森林远远望去也是起伏不平的波浪,它们有近似的形态,画家寻觅到用画海浪的办法画森林,甚为恰当 。大家知道在平面上表现长短二维关系好办,只消画出高低起伏的横向波状线即可,如果近处起伏辐度大,远处辐度小,透视的远近感也容易表现出来;而显示前后的三维空间就比较困难 。
这幅画用的是黑白对比手法,近处淡,中景深,再远又淡,后面又深,更远又更淡,层层浓淡相间 。对于局部,也用黑白相间,以那些横向的树冠轮廓为界定,上白下黑,墨色渐变,一层层烘染,表现树丛圆浑的体积感,借助光线明暗有意突出树冠外形,以显现树丛的结构形态,从而获得整齐美、抑扬美 。
这是日本画家、特别是东山魁夷常用的手法 。当然,一张画里到处都如此这般,就会失之单调,觉得笼统 。故而画家在中景部分又安排了许多参差错落的单株树木,有的侧重体积感的塑造,有的重姿致美的描写,有的枝叶施之以色,有的枝叶则一色全黑,刻划得十分精细,连仅有的一棵绯红的樱花也不忍割舍,“把有生命的细节包括、溶化在整体中”(罗丹语),又为画面增加了参差美和细节美的因素,因而耐人玩味 。
赏读此画时,我们不但感受到画家上述舍法出新的艺术追求,还能窥察到融冶中西的艺术借鉴 。这幅作品有着西画体貌但又不失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髓 。说它有西画体貌,表现在:
①运用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视点和视平线;
【读张仁芝《千叶林海》记怎么写?】②着重大块面的整体分布的形式感,不拘泥一枝一叶的具体交代;
③着眼于明暗体积的.塑造,刻划时既非双勾法,又非没骨法;
④无论全局或细部均重视黑白对比效果,有版画优点 。说它不失中国传统绘画神髓 。
表现在:
①以笔墨作为全画的骨骼和基础;
②色彩单纯,不受客观物象影响,重在艺术效果;
③画面富有虚实变化的韵律 。稻田和右上角雾气以及左下角的稀疏处,都应视为中国画的虚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