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的圣人》读后感精选( 二 )


颜元学说的特点极适合此书的研究方法,身体力行、一反理学静思态度的主张本身便足以呼应作者在此书中屡屡引用的王汎森观点,即“思想是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此著的写作形式也成为一条呼应作者理解中的习斋学术的暗线 。但说到此处,又不由得回过头来想,那些与此不同,或缺乏具体事件的学者应当如何以此方法研究?以本书为例,上半部分以颜元发觉自己的真实身世为高潮,自此他冲出宋儒藩篱,由于这一事件有颜氏本人的记录,故作者能以此为核心材料步步展开分析 。但至下半部分,颜元由“不合时俗”转向“乡里的圣人”这一过程则显得含糊许多 。作者提出促使颜氏正视“俗”的三重原因:其一,是他儒家理想自身的价值导向;其二,是出于策略性的“避祸”;其三,是出于功利性的“传道”考虑 。但是,第一点,即重视“礼”的同化力量,是许多中下层(甚至高层)儒家学者的共识,第二、三点也并不具有颜元个人的特殊性 。和本书前部分相比,此处的解释力度的确显得有些疲弱 。
由于此书意在从颜元的个人史出发,以此探索经历、性格和学问的关联,因此作者从几乎未将颜元放入晚明思想史的脉络,仅以寥寥数语点出其交友(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内容的最终旨归在于表现出颜氏的性格特点,而非其接受的文化资源) 。然而,如此一来,颜元的许多学说和观点都可能从作者在导论中所批评的、思想史写作中常见的“生活真空”进入另一种“理论真空”,许多有所针对、在特定语境和思想对话中产生的核心观念都可能被一笔带过或扭曲原意 。王东杰老师的确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也值得继续下去的研究路径,但它和过去困顿在理论、观念、学说的思想史一样,所能反映的仅仅是思想史的面向之一 。
《乡里的圣人》读后感(四):如何在家乡做一个圣人?
乡里的圣人: 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
王东杰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9
老中国基本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时候,互相认识的人之间几无隐私可言,而陌生的外乡人则全为异端(参看《叫魂》) 。因此,想在外埠招摇撞骗相对容易(比如清末民国的上海滩“奸僧”本照,参见《元周记》),想在乡里做个圣人,却是很难很难的 。
对照《乡里的圣人》主角颜元的生平,三章分别对应“乡里做圣人”的三重难关 。
一是破亲情关 。颜元在家族并不讨喜,放弃科举更是为父祖所不容 。上天给颜元的机遇,就是突然有人告诉他:你是收养的,你爹早就离家出走了,你姓颜,不姓朱 。──在茫然惶然的同时,颜元也就释然了 。没有了血亲的羁绊,母亲早已改嫁,在伦理范围内,颜元只剩了一个早已离乡不知所终的父亲,这对于颜元打破心理大关,执己成圣,可以说省去了许多的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