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 )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艾柯的崇拜者,和艾柯一样的藏书迷,译林的老读者,我的评分带有不可回避的情感因素 。此书欣赏价值无可置疑,而作者又是来自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 。5*推荐给艺术爱好者、书痴和所有相信在这个时代读书依然有用的朋友们 。最后摘录书中所引用的阿奎那的句子:
‘solus homo delectatur in pulchritudine sensibilium secundum seipsam’ (只有人可以以美之名享受可感物)
惭愧,我图片拍得太烂,实物质感远好于此 。
最后补一张偶像在书房的照片:
《中世纪之美》读后感(四):透过翁贝托·艾柯的洞察力,发现中世纪之美
作者如果不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中世纪学家和小说家翁贝托·艾柯,看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中世纪之美》,我们会不会大感疑惑?
从学习世界历史那一刻起,我们接触到的教材都告诉我们,欧洲中世纪的关键词是黑暗 。在“黑暗”笼罩下,欧洲的中世纪封建割据、战火频仍、民不聊生、巫术盛行……这已经成了我们关于中世纪的记忆定势,所以,乍一看到我们信任的著名学者、作家还写过一本《中世纪之美》,此地的艾柯迷在惊诧之后一定会拿起书来读一读,看看翁贝托·艾柯从黑暗的中世纪里找到了什么样的美 。
对我,翁贝托·艾柯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仅限于小说家翁贝托·艾柯 。我读过他的《玫瑰的名字》、《傅科摆》和《波多里诺》,其中,《玫瑰的名字》还读过两遍 。凑巧的是,《玫瑰的名字》讲述的正是中世纪时发生在一座修道院里的故事 。故事可以虚构,作为中世纪学家,艾柯为《玫瑰的名字》的主角、修士威廉安排的活动时间表以及活动场所,却都有所依凭 。我对学生时代学到的有关欧洲中世纪的常识产生疑惑,就是始于《玫瑰的名字》,只是我更明白,再怎么有出处,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 。现在看来是我过于想当然了,早在写作《玫瑰的名字》之前,艾柯已经完成了一本专著,欧洲中世纪的美的历程 。只是,这一本名之为《中世纪之美》的“美的历程”,能否颠覆过去数十年内慢慢进入我们的头脑、因而也越来越牢固的关于欧洲中世纪的认知?
黑暗,依然是欧洲中世纪众多颜色中的一种 。《中世纪之美》第五章《象征与寓言》中,艾柯这样描述他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爬梳出来的中世纪的景象:“无论对于城市或乡村而言,中世纪初期的‘黑暗时代’都是压抑的:长年的战争、饥荒、瘟疫和旱天 。”艾柯的描述,佐证了我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和看过的一部电影,均所言不虚 。
的确可以用“黑暗时代”来概述欧洲中世纪,可我们的问题是,在读取欧洲中世纪的素材时,往往在看到了“黑暗”后就停住了继续探寻的脚步,并自以为是地觉得这就是中世纪 。翁贝托·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则洞穿“黑暗”看向中世纪的深处 。中世纪的深处有什么?只要我们好奇地跟随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回到中世纪,就能在这位中世纪学者的引导下看到,生活在彼时欧洲的人们从来没有因为生活中战争、饥荒、瘟疫不断就索性躺平在黑暗里随波逐流 。为应对由黑暗时代带给人们的焦虑和极度不安全感,艾柯的研究结论是“社会提出的一种方法就是隐修制度,由此出现了一类稳定、秩序化、安宁的社会群体”(《中世纪之美》,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