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但是也有些人不这么看,他们比较老派,比如雅斯贝尔斯 。在这本书的第162页,他说:“在演讲中,语调、手势以及思维活灵活现的呈现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只能通过口头语言,通过演讲而无法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讨论显现出来——由此,演讲者可以在不经意间将‘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表露出来 。演讲中的具体情境也会在教师心中唤起一些东西,此时,他的思想,他的严肃,他的震动,他的困惑,一切都发乎自然 。他让听众真正参与了他的精神生活 。但一旦刻意为之,演讲的巨大价值就会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装饰、辩才、狂热、做作的语词、煽动和无耻 。”
读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再想想那各种教育浮世绘,有一种回归本真的清澈 。雅斯贝尔斯虽然没有说出灵魂唤醒灵魂的那句话,却表达出了其中的真意 。
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位大师萨特曾经有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他希望人人都能守真心、见自性,好好活在当下 。雅斯贝尔斯在这本书中也说:“生活在当下,不要在过去和将来中迷失 。倘若过去和将来都无益于当下,那么他们便是毁掉了当下 。”(P41)
唤醒别人的灵魂之前,先唤醒自己的灵魂吧 。
BY ZJMR
2022.1.7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二):教育的理论指导可以来自《什么是教育》
2021.11.19日读完了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
读完立马在豆瓣上打了全五星的评分,值得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 。豆瓣评分9.8实至名归,货真价实的好书 。尤其适合从事教育行业以及在高校搞科研的人员拿来一读 。
或许和他身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有关,才显得他的语言有一种熟悉的海德格尔的特点,哈哈 。我想说的是,他的文字充满了真知灼见,可惜没有看到针对这本书过于深刻的讨论 。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作者写的一部作品,因为书籍里面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雅斯贝尔斯理想中的真正的大学在现代社会从来没有存在过,或许那本来就是一种展望 。
比如他认为“教师与学生——按照大学的理想——是站在同一层面的,他们共同致力于使精神在更清晰、更有意识的形式中把捉当下,彼此激发兴趣,然后在各自寂寞的独立劳作中取得客观的成就 。”
在他看来,“大学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地探索真理的地方 。一切研究都必须以探索真理服务 。追求真理的强烈精神必然会在大学营造一种紧张感,而这正是大学发展的必需条件 。”
“大学的师生对真理的探求可以不必承担任何直接的实际责任,他们只对真理本身负责 。研究者为真理而斗争,但彼此之间决没有生活的竞争 。他们的竞争表现在研究尝试的层面,并不危及个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