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名人( 二 )


但是我认为事实是安迪·沃霍预言成真 , 整体的趋势是所有人都会逐渐媒体化 , 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成名15分钟 。区别无非是自己做了主播 , 还是自己成为其他主播的拍摄对象或者是背景板 。就像是“大衣哥”躲在自己家里 , 也阻拦不了主播们蜂拥而至 , 比过去停满转播车更为简单 。个人不单是媒体的一部分 , 个人影像更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 。电视媒体当年有这样的趋势 , 但是做得还不够极致 , 如今人人有了手机 , 全世界都有视频平台 , 趋势终于变成了现实 , 安迪·沃霍的世界降临了 。
与此同时 , 我也观察到与之完全相反的一种情况:如果我精选了什么留言 , 如果我做出了什么回复 , 如果很多读者关注到了这次互动 , 那么留言人很可能会删除自己的发言 , 因为他们对新消息提醒感到恐慌 , 对如此之多的关注感到紧张 。也就是说 , 今天依然有许多人羞涩、内向 , 并不想要成为15分钟名人 。如果可能 , 他们更愿意安安静静待着 , 更希望我是单纯回复而非精选---不是所有人都进入了安迪·沃霍的世界 , 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进入安迪·沃霍的世界 , 他们并不想自己异化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 他们依然想做自己 。
因此我认为 , 真正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障和尊重这种个人意愿?因为流行 , 因为大趋势如此 , 所有人都必须成为媒体的消费对象 , 这带有明显的强制色彩 。一个读者在《槽边往事》可以通过删除留言的方式 , 立即终止自己被关注 , 终止自己的“出名” , 删除之后也不能追溯到自己 。但是 , 所有暴露在手机摄像头前的人呢?他们有没有权利不入镜 , 不出名 , 不成为影像资料?目前他们没有选择 , 但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
有人愿意欢天喜地进入安迪·沃霍的世界 , 也有人只想躲远一点 , 理想的情况是大家各安其位 , 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涉 。但是现实情况是技术手段强烈地支持其中一方 , 在违背另外一方意愿的同时 , 为平台和主播创造利润 , 那么这种单边支持和掠夺其实已经差别不大 。这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 共享单车当年占据城市的所有街道 , 侵占了行人的利益 , 但是现在所有共享单车公司把单车都停放在黄线框内 。相互容忍 , 相互尊重大家才都能活过 , 不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