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罪行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三)深渊:你这辈子 , 有没有欠过别人一双鞋?
第三个故事 , 有关于身份认知 。
其实按道理来说 , 这篇故事才应该是我的主战场 , 毕竟硕士毕业论文就研究的是身份认同理论 , 而且也的确对眼下诸多由混乱身份认知产生的问题很感兴趣 , 但它确实让我没什么分析的欲望 。
哦 , 不是因为写的不好 , 恰恰相反 , 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最佳的案例 。
关于如何解决跨性别认知患者的身份认同 , 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妥善的结论 。
这不是说我们没有治疗和恢复方案——我们有很多——而是说这个社会 , 它至今仍然很难容纳和真正尊重这些异类的存在 。
当我们热议着“男性娘化”的话题时 , 我们在讨论什么?
是人正在被消费吗?是人正在被物化吗?是资本的胜利吗?
可既然我们能接受聚光灯下的那个人 , 却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在生活中明明跟我们毫无关系的另一些人呢?通过伤害异类来建立身份认同 , 是最低级且卑劣的一种做法 。因为这不仅会直接导致社会分化 , 更是会造成受害者行为和认知的撕裂 , 从而被毁掉一生 。
但没办法 , 这个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 , 它需要时间 , 和社会共识上的进步 。
回到故事 , 这篇我想说的其实就一点——“鞋” 。
人格分裂也好 , 体验者理论也好 , 模仿犯也好 , 都不能唤起我的回忆和热情了 。
但“鞋”可以 。
小学的时候 , 我跟我同桌就属于欢喜冤家那种 。
有一次 , 她穿了双很漂亮的女式小皮鞋来上学 , 而那天我们又正好因为某件小事起了争执 , 然后我就装作弯腰捡东西 , 却偷偷地偷偷地用笔尖把她的鞋尖扎了好多个洞 。但后来她哭起来的时候 , 那个样子我直到现在都记得 。
当然 , 时至今日 , 我们已经是十多年的老友 。我常常跟她说 , 我这辈子都欠你一双世界上最好看的鞋 , 而她只是笑笑 , 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 但你既然这么说了 , 那我不如就接受了吧 。
也许你会说 , 看 , 你们现在不也挺好的吗?
可你发现没有 , 我现在的“挺好” , 是建立在我可爱的老同桌早已原谅了我的前提下 。而且即便如此 , 这件事也让我记了十多年而从未忘怀 。这样说来 , 你还会觉得没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