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读后感大全( 二 )


《红与黑》读后感(四):《红与黑》-- 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终于看完了这本「大块头」—— 司汤达的《红与黑》 。
先说我选择的译本,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浙江文艺出版的许渊冲译本评分高达9.0分,译者是赫赫有名的语言界泰斗,因此我以为得到了双重保证,就选定了这个译本 。
结果一翻开书刚看了译序,心中就暗暗担忧起来,原因是译者在序言并没有对《红与黑》这本书做一个整体的介绍,比如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对小说主人公的分析等等,而是非常自信地对比了好几个译本的选词措句的差别,大谈翻译的原则与理论 。
不过我想着,既是泰斗,肯定功力还是相当深厚的,也就没有更换译本了 。个人认为若根据翻译质量来分,可将书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最先的三分之一平实流畅,可打8.0分,中间有一些章节却是有些晦涩不畅,看起来有些费劲,可打7.5分,最后一部分最好,选词和句子的安排组织比之前的章节要巧妙得多,几乎没有阻碍作品给人带来的充沛的情感流动,可打9.0分 。
这个译本最让人难受的莫过「魂飞天外」这个词的应用了,它出现的频率简直是太高了 。两情缱绻,爱意缠绵时是「魂飞天外」; 受到惊吓,呆若木鸡也是「魂飞天外」;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时也是「魂飞天外」 。德·雷纳夫人香消玉殒时竟然又是「魂归离恨天」 。
说回《红与黑》本身,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既复杂又统一的人物,他的爱情,他的奋斗史,和他出身低微,刚要攀到高峰却急速陨落的命运,在读者心里激荡起了同样复杂的情感,使人合上书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
于连出身低微,在家庭里得不到关爱,但他幸运地获得了一些受教育的机会 。于连的聪慧和强大记忆力成为他的资本,帮助他一步一步往地位更高的地方前进 。「前途」,「事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是他人生的关键字,也是他时刻铭记的目标,即使在他和德·雷纳夫人,还有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中,征服与被征服,占了上风还是下风这样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他的大脑,直到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他被判处死刑时,他才摆脱了这些词,得到了真正的平静,享受到了爱情纯真的甜蜜 。
书中描写了于连从19岁到23岁的三段主要经历:在德·雷纳夫人家中家庭教师,在神学院学习,在拉莫尔侯爵家做秘书,在这些经历中,于连的敏感,骄傲和自卑,让他时时刻刻不能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保卫自己的尊严和面子 。司汤达创造的是一个非常丰满的角色,不是一个只爱面子的纸片人,于连他有时谨慎,工于心计,虚伪,但他同时也聪明,有毅力,善良,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在他被判处死刑后,他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有了英雄主义的意味,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庭发出了几乎是自杀式的宣言,而后更是不愿屈服放弃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