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
文章图片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是一本由李双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一):德国世纪末文学入门科普
摘录这段最喜欢的文字——
引自 结 语 德语国家的世纪末:一种现代文化形态 / 321
封底的段落也“像一席华美的袍,布满了”诗句 。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二):世纪末文学综述
小书不长,书名过于美好,名词略晦涩 。进入主题的铺垫过于冗长,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才能不被各种“主义”和拗口的人名劝退 。其实核心内容读读最后结语部分即可,但除去效果不佳的导论部分,主体内容还是可以作为文献综述一读 。因为十九世纪末的德奥颓废美学实在有太多宝藏 。作者摘录的不少精华,对于了解这一段文学艺术,对于了解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了解今日世界缘由明日世界走向,都是颇有意义的 。
尼采和弗洛伊德是思想基础,英法文学是参照,城市现代化是背景 。后世的客观分析可以给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各种解释,却永远无法炮制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灿烂 。所以虽然正向分析是有意义的,但单纯沉浸、从那些光辉美好的作品中吸取理念,再走向下一阶段或许才是人类进步的唯一可能 。十九世纪出现的,从历史中解放出个人,价值载体是人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却也只能停留在向往 。放置世纪之交讨论哲学,便是明显告诉你个体无法脱离时代 。虽然个体一起造就时代,但个体实际更多由时代造就 。人的不可替代性,只是给自己一个证明渺小的自己存在的借口,同时也是痛苦的源泉 。因为个体并不存在 。
所以可以理解这种世纪末的颓废,源自科技发展物质充足后的自我探索,以及自我探索后的无所适从 。但这些作家熠熠生辉的原因,在于拥有美丽的笔触,将自我的痛苦以各种文学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当时后世的渺小个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普遍 。这种“美”,是一种极致,也是一种同感 。传达出“美”这一信息,是那个时代的遗留的财富 。
大概是人性使然,好像物质的充足会带来的就是颓废和对立 。颓废的美学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对立的美学是认知到没有黑就没有白 。魏德金德和施尼茨勒展现性本能和性压抑之间的对抗性,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人性与克制的对抗才是讨论性的意义;克劳迪奥的生死交换的诗篇,以死对立生,死亡在场,才是生命在场;《提香之死》中提香代表的生命力和自我意志的创作者,对比以无法成为创作者的门徒拟化的唯美者/伪拟文艺人,精妙的描绘生活和艺术分离的牢笼 。我一直喜爱王尔德代表的英式美学的精彩 。德奥的艺术家不知是因为后来者的身份,抑或是战后国家地位导致的文化传播因素,还是仅仅是因为奇怪的长名字,当真是稍显被埋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