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2.0读后感摘抄( 三 )


其次,以阶层式判断思路理解 。针对四个要素,逐一结合规则、事实或二者中的一个进行判断,最终得出整体规制的情况 。这种理解方式可以解决部分要素缺乏规则的问题,但其打破了四要素框架平面耦合的形式构成,有生搬硬套之嫌 。
最后一个角度,是笔者力推的非法学研究的视角,联系其他学科作体系性理解观察 。
联系软件工程,可从互联网通用技术框架中寻找答案 。笔者在《信息社会的法律定义: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一文中用互联网技术框架抽象出适用于信息社会解释的通用架构,这是一个同层高内聚、跨层低耦合的阶层式架构 。从下至上分别是数据层、算法层、应用层 。以该模型来看,规制四要素同在算法层,其内部之间高度耦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表述出模型的样态 。并进一步观察这些规制要素与数据层的物料和应用层的表象之间的关系 。
联系营销学,规制四要素模型之于网络法,正如PEST模型、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之于营销学,都是奠基性的观察工具 。当我们抛开繁杂的理论探究,和营销学一样仅把它当做一个环境分析的方法 。我们就更能直接明白四要素规制模型的作用——测量法律、社群规范、市场和技术代码变革这些外部规制的机会和风险 。以及技术中关于自身代码架构这一畏惧规制的优势和解释 。并据此展开SWOT分析,明确规制后的战略、策略和计划 。
四要素规制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 。在作者的论述中,前三个要素都是已被观察透彻的点缀,只有最后一个技术是被重点探讨的 。
但当我们说“代码即法律”的时候,需要注意,我们到底在说哪个层次的代码?在作者探究技术架构规制力的过程中,外部技术变革、行业代码变迁和内部代码革新逐渐产生了分野 。技术变革是外部宏观环境要素、行业代码变迁是外部中观环境要素,而内部代码革新则是一个内部微观环境要素 。
三者所处的层级不一样,分析的角度也应有差异,本书中并未较好区分 。
即使明确了框架的属性和代码的分野,也不能认为我们掌握了分析网络空间规制问题的法宝 。
在框架上,这类平面耦合的架构让人沉醉 。其提供了便于分类的容器和工具,步骤清晰简单明了 。但如前所述,该框架模型并不是一个严密的规则体系,一半的要素仅有事实判断 。用该模型分析案例,逻辑上并不能内部证成 。
同时,该框架背后暗含了作者的价值主张:网络需要规制 。这让该模型成为了一个带价值判断的理论武器,而非中立的工具 。为了表达需要规制的观点,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里提到,“自由主义把代码的灾难(隐私曝光,过滤审查,公共领域丧失等)当做上帝所为,但不应忘却此时我们就是上帝” 。人即上帝是对“代码即法律”格言的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