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五 )


一部《山海经》,竟然被误解了这么多年,刘宗迪教授的这部《<山海经> 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本极尽详细的博物志、写遍山川万物藏宝图值得被认真、严肃的对待,它是来自远古声音的回响,等待我们以真诚之心去聆听 。
《《山海经》的世界》读后感(四):连鲁迅都误读的《山海经》,隐藏着中国上古时期自然最真实的模样
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这段出自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的文字,想必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看来,充斥着各种奇妙生灵和有趣故事的《山海经》,无疑是中国神话传说的开端 。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他称“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 。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对此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茅盾、袁珂等人 。
然而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先生却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臧山经》基本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那么,《山海经》是否真的是一本怪物志、妖怪谱和神话书?对此,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宗迪则有自己的见解 。此次由中华文化新读系列出品的《<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一书正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借由那浅显易懂、幽默有趣的文字,你将窥见一个真实、崭新的《山海经》宇宙 。
《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表面上看犹如旅途怪物见闻志一般,遇见的或牛身蛇尾,或人面鱼身,或双目在背,显然不像是自然界中存在过的动物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譬如《南山经》中“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的“鱼类”生物“鯥”,据作者考证其实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穿山甲 。
而之所以后人读了《山经》的描述,始终无法将“鯥”与穿山甲联系起来,是因为上古博物学尚未建立像现代博物学这样标准的分类体系、形态学术语体系与描述方式,更没有博物绘画术和照相术,因而在记录时只能用人们熟悉的动物进行比方形容,最终“拼凑”出了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异形怪物” 。
正因如此,那些看似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兽”,其实并非什么怪兽,而是我们熟知的动物;而看似荒诞不经的《山经》部分,其实是一部有着周密计划、基于实地考察和真切见闻、系统记录山川自然资源的地理博物志 。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地和微信读书群里的小伙伴一起玩了个“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的游戏,不料反响热烈;而猜测动物所用的线索,正源自书中被作者翻译为白话文的《山经》“妖怪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