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唐宪宗传》读后感(二):《瑕瑜互见的唐宪宗》
如果说我们在文学史上读到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等都是一连串中唐的符号记忆,那么,翻开南师大李天石先生的《唐宪宗传》则目睹的不是如此温文尔雅的时代 。八年的安史之乱将盛唐洗净,后玄宗的肃、代、德、顺四帝苦于宦寺与藩镇的两相折磨,虽有改革终难有成 。可以说,他们留给宪宗的江山是风雨飘渺的,稍有不慎便是深渊万丈 。“诗到元和体变新”,“新乐府运动”这些风雅情趣的背后,是一个帝王在衰乱之世凭一己之力剥开的光亮 。
但他终究逃脱不掉时代的宿命 。收魏博,平淮西,服成德,有欣欣然望治之象,然藩镇仍是大患;对宦官态度的暧昧,朝局党争的激烈仍是不可控的;崇佛佞道,迎佛骨于法门寺,帝王的私欲及个人的局限暴露无遗 。宪宗这种外向的性格,使其极易成事也极亦败事,用虎头蛇尾四字形容毫不为过,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明宪宗正德皇帝亦然如此 。
通过本书读者大概一览元和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但一些本可写得出彩的章节却也平平,如很期待的李愬雪夜破蔡,刺相案就颇让人失望了 。总之,作为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人物传记它完成了开拓的使命,填补了宪宗研究的空白 。
《唐宪宗传》读后感(三):关于唐宪宗与元和年间的平藩镇
关于唐宪宗与元和年间的平藩镇 文 和运超
唐宪宗李纯继位不久,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发生一件大事:前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副使刘辟回到蜀地后,意图擅自接替正使职务称留后,出兵对付东川节度使李康,把他囚禁,西蜀很有成为像北方那些不听命藩镇的危险 。鉴于德宗平藩镇一路跌跌撞撞,加上蜀地历来号称天险,确实需要慎重 。
年仅十七岁的宪宗得到元老大臣杜黄裳支持,认为刘辟不成大器 。更重于的是,朝廷不能没有西蜀这个财富之地,天下各地藩镇林立,很多只是表面遵从朝廷,假如西蜀再这样,那么京师失去后方钱粮供应,大唐前途堪忧 。宪宗觉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坚定讨伐刘辟的决心,并接受建议派遣神策军大将高崇文出兵,为了尊重大宦官俱文珍,让其负责监军 。
高祟文出身河北幽州(被视为渤海高氏后裔,当然属于唐代延续门阀习气的点缀),本为平卢军将领,代宗出奔陕州,有过营救之功 。德宗平定各藩镇后,高崇文跟随韩全义入神策军行营,尤其在贞元五年(798),以区区数千人在佛堂原击破吐蕃三万众立下大功,受封渤海郡王,后加开府仪同三司,最终接替韩全义为西北夏、绥、银、宥四州节度使 。
正因高崇文在代宗、德宗时有过出色表现,得到朝野信服,高崇文领军南下西蜀,顺利解决刘辟 。李康提出要雪耻,俱文珍指责他不能抗击敌人反而将其杀了 。凯旋后,俱文珍因功升迁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总管宫内事务 。后与众宦官不和,离开宫廷到元和八年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