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是什么,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1、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 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 ,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 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又把寒食节的第二天称为清明节,纪念介子推 。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是什么,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2、清明节的起源与风俗?清明节由来和风俗
你好,很高兴为解答:
1、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
2、清明节的习俗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是什么,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3、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 。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
💝💝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到绵地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并晓谕天下 ,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 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清明节习俗🌟🌟
🌟1.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 ,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 ,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3.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4.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 , 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 , 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
🌟5.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纪念先人 , 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 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 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远在周朝就确定了 。这天,各家扫墓 , 祭祀祖先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故事 。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避难在外流亡十九年 。一天,重耳一行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地方,又饿又累 , 并且跟随行的介子推说想吃肉,过了一会 , 只见介子推捧着一晚肉汤,一瘸一拐地把肉汤献给重耳 , 重耳吃完后才知道是介子推割的自己大腿上的肉 。重耳非常感动,含泪对随从的臣子说;我即位后,定要重赏,不忘今日恩情 。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晋国国君 。称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本想重用介子推,但是 , 介子推不辞而别 , 于是重耳派人去找,找了几天就是找不到介子推,后来 , 重耳听说介子推与母亲隐住在绵山,重耳界定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来到绵山几天,没找到介子推住的地方,正在重耳着急时,有臣子出主意,放火烧山,介子推定和母亲出来 , 于是重耳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熄灭后,不见介子推和他母亲身影,
搜山时,在一棵烧焦了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相抱而死 。重耳见状嚎啕大哭,十分惋惜,同时下令改绵山为介子山,安葬介子推的地方从此更名为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县》并把介子推烧死的那天定为清明节 。晋国百姓怀念介子推与母亲,每年前一天百姓就不忍心动火做饭,宁愿吃冷食,有的百姓带着食品到介子推坟前扫墓祭祀 。因此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扫墓由清明寒食沿袭而来,与悼念介子推的祭祀仪式有关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
风俗:
1、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 ,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3、插柳/戴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 , 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 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 , 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 , 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 , 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 , 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 , 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 , 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 , 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 ,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 , 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扩展资料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 ,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 , 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 , 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
一、大烧纸,九K白纸 , 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 , 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 , 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是什么,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4、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1、清明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侍从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曾经在晋文公断粮时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动不已 。后来晋文公回国继位后,论功行赏 , 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
2、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 。当时有人为其鸣不平,写诗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 。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耳中 。
3、晋文公羞愧不已,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廷做官 。介子推不想出山 , 便藏了起来 。
4、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
5、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6、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是什么,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5、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 , 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 ,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 。
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 , 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是什么,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 , 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 。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 , 对人的健康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