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古诗翻译,《次北固山下》翻译

1、《次北固山下》翻译次北固山下①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 , 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 , “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 , 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
诗以对偶句发端 , 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 , 驶向“青山”,驶向 “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 , 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 , 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 , 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 ,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 ,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 ,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 ,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讼肫鹆恕把阕愦椤?的故事 , 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 , 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 , 相当优美的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 , 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 , 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 , 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 , 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 , 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 , 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 “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 ,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 ,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 , 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 , 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 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 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 ,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 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 , 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讼肫鹆恕把阕愦椤?的故事 , 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 , 相当优美的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次北固山下古诗翻译,《次北固山下》翻译

文章插图
2、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古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去了解它的大意 , 更要学会去理解它传达的美感和情感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 ,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次北固山下原文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次北固山下翻译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
次北固山下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
客路:旅途 。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
风正:顺风 。
悬:挂 。
海日:海上的旭日 。
残夜:夜将尽之时 。
江春:江南的春天 。
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
青山:指北固山 。
乡书:家信 。
次北固山下作者介绍
王湾,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先天(唐玄宗年号,公元712~713年)进士,官洛阳尉 。曾往来于吴、楚间 。多有著述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卒 。《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 考中进士,授荥阳县主簿、转洛阳尉 。开元五年(717年) , 马怀素为昭文馆学士 , 奏请校正群籍,召博学之士,他当选其中 。马怀素卒,由元行冲代马怀素之职,上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群书目录》 。由毋煚、韦述、余钦、殷践猷等分部而治之,他和刘仲丘合治集部图书,历时5年而成《群书四部录》200卷 。校完内府图籍后,又于陆少伯等一起编校丽正书院藏书 。他对南朝粱、齐以后的诗文集进行了大量的编校工作 。书成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在开元十七年,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去世 。
次北固山下古诗翻译,《次北固山下》翻译

文章插图
3、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仿古山水 潮平两岸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本诗选自《全唐诗》 。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 。
3.客路:旅途 。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
5.风正:顺风 。
6.悬:挂 。
7.海日:海上的旭日 。
8.残夜:夜色已残 , 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
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 , 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
10.青山:指北固山 。
11.乡书:家信 。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 , 江上已流露春意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 , 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 , 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 , 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 , 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 , 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 , 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
这是一首五律诗 , 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 , 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是人物一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 , 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
详细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 , 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 , 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 , 近看可见江水碧绿 , 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 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 ,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 ,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 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 ,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 ,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 将驱尽黑暗;江春 ,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讼肫鹆恕把阕愦椤钡墓适? ,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 , 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袢沾铀性杏觯皇绷钏湓诰赡?,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 ,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 , 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
次北固山下 诗意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 , 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 , 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 , 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 , 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 , 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 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 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是唐代诗人 。号∶为德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 , 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不幸去世 。
王湾"词翰早著" 。现存诗10首 。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词已被选入了初一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科书中 , 深受读者的喜爱 。《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字句略有不同 。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 , 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 。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
其诗《全唐诗》有收录 。事迹见《唐才子传》 。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 《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 , 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 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蕴含着自然理趣 ,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新陈代谢是自然的规律 。
山青水绿,天气回暖,我和朋友的旅程还在继续 。恰逢冬雪消融 , 春风送暖之时,我们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载着旅客的船儿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小舟泛着湛蓝的江水平稳向前 。
山上积雪正在慢慢融化,因为汇集了千山万壑的雪融之水,春潮正涨 , 扬子江的水量逐渐增大,江面因此而更加宽广,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我举目东望 , 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气势磅礴 。回眸西顾,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 。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致!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 , 东升的红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奈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真可谓是“流年似水,岁月暗换”!
我看到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 , 不由感慨万千 。心中突然涌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只是不知这美丽的归雁几时才可飞到洛阳家人的身边呢?
一、导入 。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
二、读读讲讲问问 。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 , 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 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 , 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 , 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次北固山下古诗翻译,《次北固山下》翻译】三、总结 。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
次北固山下①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④洛阳边 。
①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②客路:旅途 。③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④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
2. 客路:旅途 。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 。风正:指顺风 。
4.海日:太阳从海上冉冉升起 。
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
6.旧年: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褐⒁训?nbsp;, 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
7.乡书:家信 。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
8.归雁:归来的大雁 。这句是说,希望雁能把我的信捎到故乡洛阳去 。
9.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诗词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
诗词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 , 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 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 , 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河蟹交融 。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 放眼望去 ,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 ,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 , 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 ,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 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 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 ,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 , 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 ,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讼肫鹆恕把阕愦椤钡墓适拢故峭醒闵痈鲂虐桑貉愣 。忱湍忝欠晒逖舻氖焙? ,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 , 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河蟹,相当优美的 。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 , 略与堤平 。“云脚低” ,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 ,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 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 ,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 , 是因为看不足 ,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
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 , 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 , 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但是 , 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特别是“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 。即使是“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 , 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 , 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 , 其后行迹不详 。
王湾“词翰早著” 。现存诗10首 。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字句颇有不同 。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 “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 。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其诗《全唐诗》有收录 。事迹见《唐才子传》 。王湾诗集 :马怀素请校正群籍,召学涉之士,分部撰次,湾在选 。中秘书罢撰,又与陆绍伯等同校丽正院书,终洛阳尉 。湾词翰早著,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各《唐诗三百首》选本多有辑录,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当时称最,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诗十首(见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一十五) 。
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诗词特点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 , 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 , 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 , 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 , 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 , 遥相照应 。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 , 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 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1、次:停留 。
2、残夜:天快亮时 。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不失诗苑奇葩 , 艳丽千秋 。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 , 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 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
第一句:船家摇橹声把我吵醒,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 。山好似那样的遥远,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 , 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 。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 。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第二句: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 。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 。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微风吹来 , 船帆满起 。小舟奋力向前驶去 。耳旁鸟、虫的鸣叫时高时低,时缓时急 。躺下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 。第三句:再次醒来时已是黎明,但月亮仍还在天空挂了半边 。昨晚的一切都显现在眼前 。再看看那初生的太阳,心中不禁感到黑暗过后便是黎明,一种希望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突然想起新年将至,想起家中老母、妻儿,想起家中黄牛、黑狗 , 想起往年此时已全家团圆、互敬祝福 。第四句:而此时自己却孤身在外 , 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些悲伤,但一想到自己正为国家而奔波、忙碌,悲伤之感也就渐渐淡下 。每当这时 , 就会动手写一封家书 。此时家书已写了好几封了,只是不知怎样寄回给家乡 。大雁正好北归,书信带我情回 。只请大雁送信归 。“儿远行在外 , 望母勿恐儿不归 。大雁南飞家在北,而我远行不久归 。”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9.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10.风正:风顺(而和) 。11.悬:挂 。12.海日:海上的旭日 。13.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14.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次北固山下古诗翻译,《次北固山下》翻译

文章插图
4、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如下: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 , 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 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
夜幕还没有褪?。?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 , 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
客路:旅途 。
青山:指北固山 。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 , 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
风正:顺风 。
海日:海上的旭日 。
残夜:夜将尽之时 。
江春:江南的春天 。
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
名句解析: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 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 , 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
可以设想 ,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 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 ,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 。取象宏大 。春来雪融,江水漫涨 , 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
次北固山下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翻译: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 , 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风正:风顺 。
赏析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 ,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 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 。取象宏大 。春来雪融 , 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
次北固山下古诗翻译,《次北固山下》翻译

文章插图
5、次北固山下的全诗和意思 。释义:夜幕还没有褪?。袢找言诮先饺缴?nbsp;, 还在旧年时分 ,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 。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3、原文释义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
夜色将?。I闲袢斩恍履晡粗粒写阂庖严?。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 , 送到洛阳之边 。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 , 往来于吴楚间 , 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
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旅途在青山外 , 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
潮水涨满 , 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夜幕还没有褪尽 , 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 , 还在旧年时分 ,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