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三个层次 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

诗词的三个层次 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全文运用了什么结构主体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 , 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
艺术形式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 , 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 , 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
具体到诗 词中 , 艺术形式包含诗词的立意、谋篇布局、用典、议论 , 等等 。
意境由浅入深的诗句(3句)层次清晰一点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 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 , 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 其次忆吴宫 。
吴酒一杯春竹叶 , 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 , 在杭州呆了两年 , 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 , 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 , 曾漫游江南 , 旅居苏杭 , 应该说 , 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 , 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 , 回到洛阳后十二年 , 他六十七岁时 , 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 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 , 实属不易 , 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 , 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 , 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 , 异色相衬 ,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 , 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 ,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 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 , 使诗意明丽如画 。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 , 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 , “夕照红于烧 , 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 , 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 , 红栏三百九十桥” 。
因而江南的春色 , 在白居易的笔下 , 从初日 , 江花 , 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 , 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 , 色彩绚丽耀眼 , 层次丰富 , 几乎无需更多联想 , 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
既是“能不忆江南” , 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 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 。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
’至今中秋望夜 , 往往子堕 , 寺僧亦尝拾得 。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 , 那么看起来 , 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 , 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 , 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 , 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
白居易是诗人 , 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 , 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 , 徘徊月下 , 流连桂丛 , 时而举头望月 , 时而俯首细寻 , 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 。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
一个寻字 , 而情与景合 , 意与境会 , 诗情画意 , 引人入胜 。
也许 , 月中桂子只是传说 , 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 , 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 , 至海门入海 。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 , 异常壮观 。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 , 潮头可高达数丈 , 正因为如此 , 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 , 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 , 趣意盎然 。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 , 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 , 一动一静 , 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 , 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
第三首 , 写的是苏州 。
吴酒一杯春竹叶 , 也许有人会说 , 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 ,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 , 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 , 二来 , “春”在这里是形容词 , 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 , 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