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诗词曲五首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八下语文诗词曲五首赏析,作者背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赤壁(唐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从《诗词曲五首》中任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一段赏析,简要介绍一下...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赏析:鉴赏一 文天祥纪念馆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