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凄凉的诗词宋词 凄凉的诗词

关于凄凉的诗词宋词 凄凉的诗词

凄凉唯美的诗词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长夜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泪烛摇摇箬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秋风几时休 已叫泪洒窗纱湿说明]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 。
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 。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 。
代,犹“拟”,仿作的意思 。
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 。
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 。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
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
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 。
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
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
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
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 。
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 。
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 。
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 。
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 。
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 。
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