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草多的诗词 形容草木茂盛的古诗词( 五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崖 。
描写花草树木的古诗词南宋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代诗人 。
字景山,后改名巨济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绝句》南宋 志南和尚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我的很好给我最佳,好吗?...
【描写草地的句子】关于秋天的草地、花草、树木的好词好句好段越多...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风过耳、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好句: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
好段: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 。
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
再过一两夜,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