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三 )


古诗中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
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
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
(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
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
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 。
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