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再踏征程古诗词 再踏征程( 二 )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花流水,玉手琵琶 。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回顾旨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
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当代歌曲:《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 以上都是在特定节日思乡的例证 。
(4)以月喻心 《菩提心论》:照风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 。
《发菩提心品》:如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 。
唐诗僧皎然的《水月》一诗: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 。
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 。
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
写作诗词的路径本人喜欢古诗词,有时禁不住来两下,但常不知从何入...我想这是关于诗词写作方法的问题 。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在熟悉诗词格律的基础上,“按部就班”也行,“先凑字数”也罢;在对偶句中,一般先写出句、再寻对句,但灵感一现,先写对句再觅出句也有先例 。
总之,最终能写出好诗、好词才是关键 。
结合本人的写作谈谈体会,仅供参考 。
诗词的一般写作方法是: 一、熟悉格律 这里讲的主要是指诗的格式和词的词谱 。
它们纷繁复杂,而内容实际上只有“平仄”两个字,怎样做到“烂熟于心”?有诀窍 。
以绝句、律诗为例,只要你弄懂“粘对规则”,记住第一句,就能记住后边三句或七句;只要你弄懂“一三五不论(实际上 “五”不可不论,“三”有时也不可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孤平避忌”,就能明白哪个字“可平可仄” 。
这样,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诗到词,举一反三,勤于实践,就能运用自如 。
二、弄清声调 要懂得近体诗词的格律,先要从字的声调入手 。
古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
其中“上”、“去”和古声的“入”三声统称为仄声,其余为平声 。
声调的问题就是分清平仄的问题 。
难点在于入声 。
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多数变为去声,其次是阳平,少数变为上声),剩下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 。
但在许多地方方言中还保留古四声,即平、上、去、入,而且分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等共8声(例如潮语等,在粤语中还有“中入”) 。
显然,除了上平、下平为平声外,其余6声均为仄声 。
写作近体诗词势必分清入声字,尤其一些词谱还规定要押入声韵 。
那么,只懂得今四声的作者如何区分已变为平声的入声字?一些韵书上有注明,经常应用自然就熟悉了 。
例如,花部中的八、拔、插、答、搭、达、发、罚、伐、乏、滑、夹、撒、煞、杀、塌、压、鸭、瞎、峡、扎、杂、闸等阴平或阳平声字,都由入声分化而来 。
三、确定押韵 在弄清声调的条件下,确定押韵就是重要的问题了 。
押韵,就是在句的末尾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
古人将这些编成韵部,例如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等等 。
清代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仄声共分为十九部,为当代人较为常用的依据 。
确定一个好的韵脚,对整首诗词的价值影响极大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这与其韵脚琅琅上口有很大关系 。
四、考虑句式(节奏) 在绝句和律诗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 。
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 。
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为4/3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 。
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式结构截然不同 。
句式也涉及到声调交替问题,因格律中对平仄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这里就无需详述了 。
五、研究对偶 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要求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组词结构相同而平仄相对 。
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读易记,是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