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花的相关诗词 黄秋葵花的功效与作用( 六 )


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 。
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银烛坐宵中 。
闻君已就汾阴赋,犹向周南叹不逢 。
《夏日杂兴(四首)》刘基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
《夏至对雨柬程孺文》张正蒙堂开垂柳下,默默坐移时 。
岁序一阴长,愁心两鬓知 。
雨檐蛛网重,风树雀巢欹 。
惆怅无人见,深杯空自持 。
《赠南都莫工部子良夏至斋宿署中》唐顺之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 。
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 。
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
有关古蜀文化的诗词 在古代的大诗人中,鼎鼎大名的李白对古蜀情有独钟,他歌吟蜀地的诗词最多.在他的《蜀道难》中,他以虚写实地把古蜀的历史描述为:“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在这里,他把古蜀从蚕丛到鱼凫一直到五丁开山的古史进行了高度的浓缩,从而说明了古蜀道路的难行. 李白写古蜀道路之难还不只《蜀道难》,还有《送友人入蜀》.原诗如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而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首诗说的仍然是蚕丛蜀地之路山高云绕. 除了写蜀地的道路之外,李白还有不少写蜀地风景的诗歌.例如,《登锦城散花楼》就写到了“锦城”和“双流”,虽然此双流非彼双流,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双流称为广都,但它的确写的是成都地区古双流地界的风景.他是这么描写的:“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在写蜀地风景上,他还有一首脍灸人口的《登峨眉山》:“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这首诗描写了蜀国仙山的美轮美奂.在峨眉,李白还写了一首《蜀僧》,里面谈到了僧人的音乐到了至高的境界——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请看原文:“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10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李商隐、李贺诗中的古代蜀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杜鹃啼血”的传说,蜀地民众耳熟能详.它讲的是古蜀国杜宇王朝末年,洪水泛滥,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洪水不流,其相鳖灵令凿巫山,引导水流,形成今天的长江.因其功高,望帝遂禅位于他,退隐西山.后化为子规即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染红杜鹃,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鳖灵取代了杜宇的帝位,建立开明王朝. 而李贺的《过华清宫》一诗也写到了这一点.“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以乐府诗著称,被誉为“诗鬼”的李贺写到了蜀王,伤感情绪的流露让他借蜀王而论当时时政的不公. 谢枋得诗中的蚕桑文化 《蚕妇呤》:“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宋代诗人谢枋得的这首词里的古蜀文化味道十足,一方面“子规啼”暗合古蜀王杜宇化为杜鹃的传说,另一方面诗中把养蚕的细节介绍得十分清楚,那就是怕蚕屎多了,桑叶上的水多变稀了.这首诗反映了古蜀先民养蚕的方式和生活方式. 翁卷诗中的古蜀农耕文化 王安石有《蜀冈》诗:“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冈拥肿作蛇蟠.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钟山隔水看.”秦少游也有《蜀冈》诗:“蜀冈精气蓄多年,故有清泉发石田.乍饮肺肝俱澡雪,久窥杖履一清便.炊成香稻流珠滑,煮出新茶泼乳鲜.坐使二分乡思动,放杯四望欲挥鞭.”秦少游之师苏轼在《书六合麻纸》文中也提到“扬州(六合)有蜀冈,冈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以谓与蜀水相似.西至六合,冈尽而水发,合为大溪.”“蜀冈”之名,今已不存,那么“蜀冈”究竟在何处呢?今八百桥与仪征交界处有“峨眉山”,与蜀中之“峨眉山”一字不差.在古史《华阳国志》中,曾记载了古蜀王国的版图:“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圆苑.”这说明,王安石和秦少游在不知不觉中写到了古蜀边界之风景. 王勃诗中的古蜀文化精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一首送别的诗,它内含王勃的少年进取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州市,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而“五津”就是现在新津县五津镇一带,诗歌描写了蜀地的绝妙风景.诗中重情重义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领悟到了古蜀人的文化精神. 与此同时,王勃还写了一首《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首诗写到了“南中”,写到了他在蜀中的思乡情结.这里所说的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