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川剧诗词 形容川剧( 二 )


但如果不是,而曾金贵又抢先注册了‘变脸’,那按照法律规定,传统川剧变脸反而就是侵了他的权了 。
” 陈智林:这是对川剧艺术的不尊重 而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对此事的看法是:“虽然艺术资源可以共享,但曾金贵的做法不是一种创造,而是简单的模仿,他根本不能被称作是一个艺人,只是个杂耍人,说到底他的做法是对川剧的不尊重 。
”陈智林称,变脸是川剧世世代代的财富,是巴蜀文化的结晶,虽然没有进行专利注册,但它只能是四川人自己的东西 。
当采访人员问道:“曾金贵的行为是否属于侵权?担不担心被他抢先注册‘变脸’”时,陈智林很自信地表示:“他的行为我现在不便发表意见,但我们肯定不存在侵他权的问题 。
就拿大家都知道的川剧举例,难道有人注册了‘川剧’这个品牌,我们演出的戏剧就改叫别的了?” 省文化厅:要调查后才发表看法 昨日,当采访人员就此事采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林戈尔时,他表示,在不清楚情况和没有调查清楚事情之前,不便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我们现在不知道他变脸是什么样子,一切要等做了调查之后再说 。

描写“川剧变脸”的句子有哪些?

【形容川剧诗词 形容川剧】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 。
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於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
“吹脸”只适合於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 。
随著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 。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
二是动作要乾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
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川剧变脸近年来炙手可热,蔚然成风 。
那么,变脸特技当初是如何出现、如何丰富起来的呢?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 。
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 。
追溯起来,当今风靡演艺圈的“扯线变脸”绝技,便是在他二人艺术竞赛、交流中催生出来的 。
《三变化身》又名《归正楼》,是川剧高腔戏 。
描写富家子弟邱元顺抽鸦片,赌博,将家产荡尽卖绝,走投无路之际,“打烂条”逼妻子苏月娘去接客卖淫 。
苏月娘幸遇侠士贝戎相救,义结兄妹,逃离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贝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善于乔妆改容,他在戏中有3次变脸,神秘莫测 。
据康子林的徒弟刘宗林回忆:以前,扮演贝戎,需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纸脸壳,出场一亮相,扯去壳子再开唱,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 。
后来曹俊臣改用草纸蒙在脸上,涂上色彩 。
演出时,撒上一把粉火(松香等物做成),用手一抹脸,抹去纸脸谱,现出原形,然后开板起唱,这是很大的改进 。
康子林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在曹俊臣的启发下,先是放弃纸脸壳,也不用洒粉火,只是扯草纸变脸 。
继后又反复琢磨,将草纸蒙脸法加以改进 。
变草纸为韧性较好的夹皮纸,变一层为三层,连揭三次,变换容貌 。
在实践过程中,揭纸常有差错,不能得心应手,后来有次突然从“拉洋片”中得到启发,开始设计扯线,将线头一扯,便揭开一层脸谱,他获得了成功:借一丝拉线之助力,收瞬息万变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