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尔雅答案

、谈谈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尔雅答案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之美 讲“中和之美",首先得从“中和”这一范畴说起 。
“中和”,由“中"、“和”两字组成词组,“中",《说文解字》云:“中,内也,从口l,上下通也 。
”段玉裁《注》日:“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 。
”《中庸》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到“中”这一范畴时说:“此须自心体认出来 。
非言语所能喻 。
中只是天理 。
日,何为天理?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
日,天理何以谓之中?日,无所偏倚 。
"陆象山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 。
”可见“中"之涵义,是与两端相对而言的 。

【、谈谈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尔雅答案】

从道德上说,“中",就是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之正道;从方法上说,“中"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从行为上说则是合理、合宜、恰如其分 。
总之,“中”可以看作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标准 。
“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和",相应也 。
《广雅》日:“和,谐也” 。
《辞源》中解释“和”有和顺、和谐之意 。
“和''这一范畴早在西周末年就已出现 。
据《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
”把“和”与“同"加以区分 。
所谓“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
后来齐国的晏婴又进一步对“和"之涵义加以解释,据《左传》召公二十年记载:“公日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
’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和如羹焉 。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 。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
清浊、小大、短长,急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
”由此看来,“和”与“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是多件相同事物的相加,事物不会得到质的飞跃,而“和"则是强调不同事物的有机组合与统一,与多件相同事物的相加及不同事物的简单拼合是有很大分别的 。
因为它是在保证各样事物同步发展的同时,加强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性,不会造成此消彼长的局面 。
儒家学派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和"之思想 。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讲:“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 。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尚义,所以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
“和则固无乖戾之心,只以无乖戾之心为和,恐亦未尽 。
若无中正之气,专以无乖戾为心,亦与阿比之意相邻……中正而无乖戾,然后为和 。
”固实际上,孔子判定入的德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于“和”的标准 。
老子也讲“和” 。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音声相和”,都是讲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达到和谐的程度 。
这与儒家所讲之“和"有所不同 。
在这里,老子所讲之“和"应该有四层含义:“和”,和谐,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促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或对立面的和合体;其二,“和",调和,不同的因素协调、和解,用之维系着事物从内到外的有序运转:其三,“和",则是此后本文将要涉及的“中和”之说,正是强调“适度”、“中节”,也是讲求“以他平他"的制衡功效;四,便是“和合”之意,即:“天人合一”、“阴阳有序''之意,是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的变异,是矛盾双方运动转化的目标与归宿,既相反又相成,既相竞亦相用的结果,是矛盾双方合而归一的新的结果 。
在先秦典籍中,“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到好处、符合一定的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泛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
而“和",也有着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整体中的平衡,二是差异中的协调,三是纷繁中的有序,四是多样性的统一 。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与“和"是密切关联的 。
“尚中贵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其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用中”、“执两”来达到和谐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