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 美女 诗词 描写大漠的诗词( 三 )


冰雪上反射过来的强...
诗词 英雄 红颜咏观海云远观前路,归何处?花非花,雾非雾.寥落星辰不可触.佛有怒,心中苦,神剑倩绣英雄路.天欲绿,海如蓝,爷屈死,师悠然.魔火烧尽百家寒.多情怯,泪始干,龙王饮血虎蹒跚.智愚忠,仁落魄,信至尽,义蹉跎.人间正道源何处?知己殇,红颜涣,孤云忍藏天心善.远难达,近何就?亏奇遇,枉情仇.一生功名为枕头.是非孰?义焉附?真龙假龙化粪土.皎皎新月晓晓日,辛辛苦苦英雄志!赞项羽力拔山河世无双,美姬宝马不忍亡 。
可怜将军垓下曲,歌未成行泪成行 。
戮力虽至乌江亭,何颜再见江东郎 。
长虹贯日剑气寒,千古流芳名霸王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 。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 。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
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得其神韵 。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结句,斯为绝妙 。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苏轼词作鉴赏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 。
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