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赛的出题 古诗词出题( 四 )


本课的墨梅 , 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 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 , 被称为“画梅圣手” 。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
古人写诗 , 注重炼字 。
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 , 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 。
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 , 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 , 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 , 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
再看末句 , 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 , 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 。
一个“满”字 , 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 , 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 , 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
“画梅须具梅气骨 , 人与梅花一样清 。
”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 , 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
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 。
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 , 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 , 最后 , 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 , 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 , 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
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 , 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 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
在这首诗中 ,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 一方面 , 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新竹高于旧竹枝 , 全凭老干为扶持 。
明年再有新生者 , 十丈龙孙绕风池 。
——清·郑板桥《新竹》 [解读]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
龙孙:竹笋的别称 。
凤池:凤凰池 , 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 , 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只今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 , 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 , 字殷功 , 贞元进士 , 官岭南节度使 。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 , 字面简单 , 语言率真自然 , 明白流畅 , 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 , 经久不衰 , 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 。
说到这首小诗 , 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 ,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 。
《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 , 清明独游都城南 , 得村居 , 花木丛萃 。
扣门久 , 有女子自门隙问之 。
对曰:‘寻春独行 , 酒渴求饮 。
’女子启关 , 以盂水至 。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 , 而意属殊厚 。
崔辞起 , 送至门 , 如不胜情而入 。
后绝不复至 。
及来岁清明 , 径往寻之 , 门庭如故 , 而已扃锁之 。
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 , 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
兴许是先有了诗 , 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 , 也并非没有可能 。
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 , 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 , 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 , 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
崔护此诗 , 整篇写今昔之感 , 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
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 , 由今思昔 , 利用追叙的手法 , 先写“去年” , 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