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诗词 山西出版 三曹诗词( 二 )


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 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 , 念之断人肠 。
”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 , 年华易逝 , 他又发出“对酒当歌 ,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 去日苦多 。
”这样焦灼的呼喊 。
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 。
所以曹操的诗 , 慷慨中隐悲壮 , 豁达中又见苍凉 , 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 。
与曹操相反 , 曹植首先是个诗人 , 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 。
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 , 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 , 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 , 在政治上 , 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 , 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 。
然而曹植却自视甚高 ,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领兵打仗 , 在政治上建立不朽的功勋 。
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遭到排挤和打击 , 直到最后曹植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 。
曹植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 , 因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显豁走向局促的 。
在他早年的时候 , 他在父王的庇护之下过着贵公子的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 , 这些从他写作的公宴诗 , 宴游诗中都可以看出来 , 诗中充满少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纵恣的才华 。
而在他人生的后期 , 不断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 , 不断地迁都 , 一直居无定所 。
他建功立业的志向不断遭受打击 , 直至最后彻底破灭 。
这使曹植满怀悲愤 , 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诗风从华丽绮靡转向沉郁苍凉 , 诗的基调也从少年时期的昂扬向上转向了中年时期的低徊婉曲 。
从他的《赠丁仪》至《赠白马王彪》 , 我们都可以感到曹植对当时的政治是有很多不满的 , 对于自己的身世也颇有怨言 。
所以钟嵘《诗品》评价曹植“情兼雅怨 , 体被文质”是非常中肯的 。
作为一位诗人 , 毫无疑问 , 曹植是一流的 , 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 , 他无疑却是失败的 。
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 , 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 , 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
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 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家 , 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 , 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 。
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 。
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
诗人气质在政治斗争中永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 然而因为政治的失意而造就了无数伟大的诗人 , 这却也是历史奉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 , 所以就让诗与政治的纠缠永远进行下去吧 。
比之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曹植的文学才华 , 曹丕的光芒都要黯淡得多 。
相对于曹操的苍凉大气 , 曹丕多了分儿女情长 , 相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 , 曹丕又多了分深思熟虑 。
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诗人” , 有着儒雅的风度气质和中庸的思想观念 。
与曹操的慷慨悲歌和曹植的任性使气不同 , 曹丕的诗温和的多 。
因为他没有受过行军打仗之苦 , 接触的社会现实也少一些 , 所以不像曹操那么慷慨悲壮 , 又因为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帆风顺 , 所以思想也就平和中正的多 , 而不像曹植那样愤慨激烈 。
曹丕的诗主要包括一些宴游诗(如《芙蓉池上作》《于玄武陂作》等) , 描写游子、思妇互相怀念的爱情诗(如《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 , 表达及时行乐观念的游仙诗(如《折杨柳行》等) 。
这些诗大都风格流丽 , 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趣 。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说:“魏文之才 , 洋洋清绮 , 旧谈抑之 , 谓去植千里 。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 , 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 , 故不兢于先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