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 诗词 杭州香积寺

香积寺 诗词 杭州香积寺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过香积寺[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1)衬托、炼字、通感 。
(2)超脱尘俗,忘我入禅的思想感情 。
试题分析:这道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学生知人论世,做诗歌鉴赏题目时,首先审视一下作者,回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回想诗人的作品风格,特别是教材中涉及的诗文大家,比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这些对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将会有很大帮助的 。
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和题下小注(高考试卷无多余字句),力求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 。
(1)衬托:颈联中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真切地透露出诗人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 。
炼字:“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山森幽暗,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可谓新奇绝妙 。
“咽”、“冷” 两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
通感:巧妙地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意象“日色”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更深刻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
(指出一种手法得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得2分,至少答两种手法,答拟人、绘声绘色也可酌情给分)(2)最后一联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 。
(2分)全诗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创造了超脱尘俗忘我入禅的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
(3分)
带石的古诗词《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山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八阵图》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动,遗恨失吞吴...
形容景色很美古诗词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
——唐·韩愈《感春五首》2、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 。
未匀参差不齐 。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 。
——唐·韩愈《晚春》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汉乐府·长歌行》5、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 。
——唐·李商隐《无题四首》6、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过香积寺》7、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唐·杜牧《怅诗》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1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 。
——唐·戴叔伦《苏溪亭》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
绝胜;远远胜过 。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宋·杨万里《小池》1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
——唐·韩愈《春雪》14、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