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谁知道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资料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工作经历” 。
让诗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 。
倡议学生大量背诵诗歌 , 增强文化底蕴 ,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 研究经典诵读和学生行为养成、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
2.通过强化儿童诗创作 , 为孩子们营造运用语言描绘事物 ,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 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画 。
让学生爱上读诗 。
(二)研究对象以“浅草诗社”为主阵地 , 全校各班辅导 。
(三)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施行诗教活动过程中 ,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 要大胆放手 , 不要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 , 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真正使学生成为读诗、写诗、接受诗教的主体 。
2.趣味性原则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 富有吸引力 ,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 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 ,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 , 学有所得 。
3.情感性原则孩子通过对诗文的阅读 , 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 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 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 , 并通过儿童诗的写作 , 抒发表达他们浓烈、纯真的情趣 。
4.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读”、“写”中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取教育经验 ,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 ,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 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
5.差异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 不应面面俱到 , 一字铺开 。
必须考虑到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的制约 , 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 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结合实际的指导 。
六、步骤与过程:(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认真拟草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 , 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 做好充分的准备 。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1.成立“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 , 对学生进行询问、访谈、调查 , 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
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及其相关能力进行全面了解 ,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
2.选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 , 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 , 进一步学习理论 ,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经常性召开课题组会议 , 交流研究情况 , 典型引路 , 以点带面 , 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 分析阶段性经验 , 修正方案 。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通过综合、整理 , 以论文、诗歌教学案例集、学生作品展示、结题报告等形式 , 总结归纳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创设氛围 , 要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 , 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 , 广泛征求老师、学生的建议 , 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
如今 , 走进衢江区第一小学校园 , 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 。
花香馥郁、绿草茵茵 , 道路宽敞整洁 。
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 , 从校门口步入校园时 , 主通道两侧的展示牌就会映入眼帘 , 上面的《论语》、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 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杜甫、李白、陆游、苏轼等古人与孩子们亲密接触 , 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名诗、名句 , 师生书画作品 , 让老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各楼梯口、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都有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清晨、中午、傍晚 , 校园广播中“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等催人奋进的音乐歌声也都悄然地传递着一种诗意的文化 。
(二)构建平台 , 抓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来 ,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 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诗词文化积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