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袭人的古诗词 寒气袭人的意思( 三 )


但是 , 同是望月 , 那感秋之意 , 怀人之情 , 却是人各不同的 。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 因而由月宫的凄清 ,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
然而 , 在表现的时候 ,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 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 , 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 , 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 , 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 , 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 , 似虚而实 , 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 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 表现得蕴藉深沉 。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 , 别人尽管也在望月 , 却并无秋思可言 。
这真是无理之极 , 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 , 手法高妙 。
在炼字上 , “落”字新颖妥贴 , 不同凡响 ,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 一齐洒落人间 。
这首诗意境很美 , 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 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 , 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 , 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 , 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
在这一点上 , 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 丰美的想象 ,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 ,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 表现得委婉动人 。
\五、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 , 说明佳节良友相聚 , 并非独吟 。
六、作者简介王建(768-835) , 字仲初 , 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 唐朝诗人 。
...
雪的古诗,要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 , 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áo) 。
将军角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 , 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北风席卷大地 , 白草被吹弯了 , 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 , 在成千上万的梨树上 , 那洁白的雪花满树都是 。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 , 沾湿了罗幕 , 穿上狐裘(qiú)不感觉到温暖 , 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
就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 , 他们都觉得盔甲太寒冷 , 难以穿上 。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 , 愁云暗淡无光 , 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 , 为了给回去的客人饯行 , 酒宴上胡琴琵琶与羌(qiang)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
傍晚在辕(yuan)门外 , 纷纷大雪飘落 , 红旗被冰雪冻硬 , 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 , 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
山岭迂回 , 道路曲折 , 看不见您的身影 , 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 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
此时 , 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 , 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
岑参在这首诗中 , 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 , 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 , 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 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 , 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