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他乡求学的诗词 关于求学的古诗词

关于他乡求学的诗词 关于求学的古诗词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越长越好 【古诗两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郢门秋怀-李白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 。
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 。
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 。
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
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
【原创两首】2011中秋独上楼高处,萧萧晚风凉 。
庄稼犹未熟,杂草已半黄 。
白鹭依高木,秋水戏鸳鸯 。
长桥临空起,飞车奔如江 。
汽笛悠悠过,不知向何方?远山隐烟雾,白云没故乡 。
求学他乡游,今夕复中秋 。
奈何无明月,何以寄乡愁 。
野外蛙声乱,游子肝肠断 。
故乡应有月,月照米酒香 。
谁家宴归客,欢言各尽觞?谁家思旧事,犹念远行郎?勿为儿滋扰,常记四老言 。
四季知冷暖,一日有三餐,师长恭且敬,同窗无间嫌 。
涪江流不断,峨眉高入天 。
身居千里外,心在一席间 。
秋夜思锦城八月秋意凉,秋叶纷纷坠锦江 。
锦江滚滚东流去,锦城年年秋夜长 。
秋夜寒灯捣衣处,玉楼秋月照绮窗 。
昔时捣衣人不在,夜夜还闻纺织娘 。
辗转乡思不能寐,幽幽秋夜凉如水 。
峨眉山险连秋月,葫芦溪畔稻花香 。
朝带珍珠雾霭霭,暮归秋月鬓苍苍 。
谁在异乡不思人,谁人不思异乡人 。
前路茫茫不可测,归期渺渺岂由身 。
不觉已是三更后,秋月犹栖柳梢头 。
不知谁是多情客,卷起纱帘送入楼 。
寻求诗词!!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诗意: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 。
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 。
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