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花 礁石 诗词 海浪花

海浪花 礁石 诗词 海浪花

关于礁石的诗句有哪些?《 礁石 》 艾青 一个浪 , 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 , 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 , 看着海洋……《 礁石 》 屠岸 大海以软浪的柔指 千百次地爱抚她的宠儿 ,  在千万次的爱抚下 ,  礁石的肌肤变得光洁润滑; 他匍匐在母亲的胸膛上 ,  吸吮那永不枯涸的乳浆 ,  他在永远摇荡的摇篮里安卧 ,  听潮水喃喃地唱着催眠的歌 。
大海用千万条头发的弧线 织成一团爱意覆盖孩子的脸; 礁石偎在母亲的臂弯里 ,  让柔情的高潮淹没了自己 。
大海寻找孩子的踪影 ,  不知道这小小的身躯已经 在过多的爱流里沉沦 。
《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时写的一首短诗 。
在一般人的笔下 , 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 , 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 。
在诗人看来 , 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 , 因为事实是航船触碰礁石而不是礁石去碰撞航船 。
礁石屹立在海上 , 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 。
因此 , 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了求得生存 , 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 , 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 , “象刀砍过一样” , 但仍巍然屹立 , 含着微笑 , 看着海洋 。

【海浪花 礁石 诗词 海浪花】

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 , 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 , 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 , 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 。
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
”(《艾青诗选·序》)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
屠岸诗集:《晚歌如水》是诗人屠岸的诗歌精选集 。
屠岸是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 他的诗风格淳朴 , 情感真挚 , 作品《济慈诗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 。
2010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书中选择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精品150余首 , 代表着诗人七十年诗歌创作的精...
《礁石》1诗中两个它指代一样吗?2第一行“一个浪,一个浪”是否运...美丽的浪花 , 是在海浪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与铁砧的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 , 是在艰难的奋斗和创业中体现.青春是红色的 , 像燃烧的火焰 , 像初升的朝阳 , 热情奔放 , 富于希望爱情是红色的 , 似碰碰车的游戏 , 似香醇的红酒 , 香甜 , 耐人品味中年是黄色的 , 像深沉的高原 , 像富饶的大地 , 深沉稳重 , 长于奋斗老年是黑色的 , 像深邃的夜空 , 像无穷的宇宙 , 深邃慈祥 , 安于平和
海浪拍打着礁石(扩句)《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 , 只有两节八句 , 但是 , 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 , 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 , 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 , 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 , 就声音特点看 , 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 , 但是 , 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 , 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 , 可以算“同韵” , 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 , 是同一个韵 , 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 , 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 , 这样 , 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 , 增加了语音和谐 , 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从诗歌的句式看 , 长短比较自由 , 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 , 最短的一句“一个浪 , 一个浪”是六个字 , 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 , 显得相对整齐 , 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 , 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 , 这既是诗歌的惯例 , 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 , 简短的八句诗 , 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 , 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 , 是礁石屹立 , 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 , 其实是同一个画面 , 所不同的是 , 第一个画面 , 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 , 第二个画面 , 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 , 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 , 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说 , “主导意图”有所不同 , 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 , 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 , 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 , 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 , 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 , 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 , 画面是动态的 , 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 , 视角是移动的 , 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 , 而绘画中 , 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 , 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 , 但是 , 相比而言 , 总是静态为主.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 , 比绘画更灵活.但是 , 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 , 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 , 是借助语言文字 , 间接描写图像的 , 而绘画 , 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 , 采取了比拟的手法 , 如第一、二句:“一个浪 , 一个浪 , 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扑过来”描写浪花 , 无疑 , 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 , 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 , 好像也有主观意志 , 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 , 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 , 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 , 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 , 就有了比喻、拟人 , 同时 , 在更深的层次上 , 有“移情”的作用.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 , 但是在作者看来 , 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 , 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 , 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 , 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 , 心意悲伤 , 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 , 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这首诗歌的第二节 , 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 , 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 , 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 , 仍然渗透在其间.这样的写法 , 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 , 赋天地以生命 , 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 , 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这首简短的诗歌 , 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 , 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 , 并没有把事情说尽 , 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 , 抓住事物的特点 , 而对其内涵 , 则采取“省略”的方式 , 没有做出什么说明 , 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在艺术中 , “形象大于思想” , 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 , 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 , 而没有想象的余地 , 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空间 , 也就不能引发读者的“兴味” , 更不要说什么“领悟”和“畅神”了.相反 , 这首诗歌 , 语言凝练 , 采取“暗示”的手法 , 只作形象的勾勒 , 不作意义的阐发 , 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 , 增加了诗歌的美.这首诗的意蕴 , 具有无限阐发的空间.这可以一般地看作两种力量的斗争 , 又可以看作具体而有所指的敌我较量.还可以把礁石看作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的代表 , 等等.综上所述 , 这首诗歌是比较优秀的诗歌.唯一令人感觉遗憾的 , 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简单 , 缺少气象混沦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