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徐元杰重点诗词赏析 湖上 徐元杰( 三 )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
⑤相宜:也显得美丽动人 。
编辑本段作品大意 解释1: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 。
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 。
迷迷茫茫,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 。
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 。
空濛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
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
含义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
句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
“潋滟”,波光闪动 。
“空蒙”,烟雨迷茫 。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嘉佑二年(1057)进土,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
神宗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后量移诸州 。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
知制诰 。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 。
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 。
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 。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