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古诗词在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 四 )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一...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
古诗源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
浅谈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 。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
可见,如果能切实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使学生获益颇多 。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1、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
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
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 。
如《论语》四则当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面的“知”读“zhī”,意思为“知道”,最后一个“知”读“zhì”,意思为“智慧,聪明” 。
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只是诵读的第一步 。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 。
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
教学中,老师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
其次,注意语调 。
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
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 。
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
读出诗的韵味 。
第三,注意节奏 。
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 。
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
4、图文赏读,掌握思路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 。
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
二、想象想象是领会的载体,是创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 。
教育家吴祖兴在《语文教学应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而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而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从而大大增强人们的记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