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手工扇子之黄鹤楼 黄鹤楼古诗词( 三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 , 历唐风宋雨的濡染 , 经元曲明戏的扩张 , 千里万里 , 千年万年 , 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 , 说得明 。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 , 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 。
学一点古诗文 , 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 , 增强我们的修养 , 丰富我们的思想 。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 , 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 , 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 。
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
相信你读了它 , 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 , 受益更多 。
除此之外 , 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 , 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 。
它实用性强 , 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 , 都是大有裨益的 。
此乃本书亮点之二 。
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 , 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 , 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 。
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 。
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 , 招示明媚的美;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 , 透着醉人的绿 。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 , 寻那碧螺春吧!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古诗中的花鸟鱼虫带“花”的诗句一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 , 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 , 值得细细品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首句看似突兀 , 实际造句大气 , 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 , 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 , 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 , 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
果然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 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 , 气象宏大 , 既写出莲叶之无际 , 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
“映日”与“荷花”相衬 ,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
全诗明白晓畅 , 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 , 再叙实景 , 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 读过之后 ,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一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 , 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 , 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 , 他眼里的世界 , 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 。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 , 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
诗人送友人远行 , 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 , 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 , 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
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
二 ,  西塞山前白鹭飞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唐?张志《渔歌子》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 , 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 。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 , 从容自适的渔父 , 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
雨中青山 , 江上渔舟 , 天空白鹭 , 两 岸红桃 , 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 , 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 , 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
此词吟成后 , 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 , 而且还流播海外 , 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 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 , 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
又 , 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 , 恐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