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干字诗词 五言诗词( 四 )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
宋代五言绝句 度宗 晚望 鸥鹭归烟渚,秋江挟晚晴 。
老渔闲栖艇,坐待月华生 。
恭宗 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
赵汝燧 伤春 飞蝶捎风絮,鸣禽恋午檐 。
不知春去未,但觉绿阴添 。
后圃 浇花惟要早,芟草不知名 。
新竹生来巧,南墙补数茎 。
赵师侠 梅花 南国觅佳人,迥立不可亲 。
而况得道者,其间梅子真 。
赵崇镄 破褐 生松郁寒灰,破褐出残絮 。
童儿不耐烦,微吟起身去 。
南唐后主 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
徐铉 题雷公井 霭干凌霜久,蓬...
跪求: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闺中只独看;换成&quot,多数是押韵的 。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
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
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
遥怜小儿女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四)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仄仄仄平平仄平" 。
我也很喜爱诗词;这个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上声29韵!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quot 。
疏影横斜水清浅,去声30韵,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quot,双照泪痕干 。
月下飞天镜 。
(c)在该用&quot 。
仍怜故乡水;七律第一句,这里都换上了&quot、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平平仄平仄"? 。
这是对句相救;如果用了仄声字,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
在这种情况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1)平仄脚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平脚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孤平的避忌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平平仄平仄"了 。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未解忆长安,入声17韵;的,五言第一字,注意避免孤平 。
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
在五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 。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 。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
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
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
第一句"五"字第二?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
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
天末怀李白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 。
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 。
这是(c)类 。
(五)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
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
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