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山的莲花塔的诗词 华山莲花山庄( 四 )


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 。
不知垂去客,更得几回游 。
榕溪阁[宋·刘克庄]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蓬 。
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 。
桂林道中(其二)[宋·李纲]桂林山水久闻风,身世茫然随此中 。
日暮碧云浓作朵,春深稚笋翠成丛 。
仙家多住空明洞,客梦来游群玉峰 。
雁荡武夷何足道,千岩元是小玲珑 。
月岩[宋·吴儆]题诗山寺不胜多,人力争如造物何 。
安得短蓬岩下漱,长看清影照寒波 。
昭潭十爱(其七)[宋·梅挚]我爱昭州月,闲宵入绮楼 。
凉生荔浦树,冷尉桂江秋 。
朱户千家启,浮云万里收 。
谁夸魏公子,飞上邺门游 。
和水月洞韵[宋·蓟北处士]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
题龙隐洞[宋·方信孺]雨脚初收鱼尾霞,满溪流水半溪花 。
寻源曾识武陵洞,泛宅如浮云水家 。
但得嵌空元有路,何妨峭绝不容车?道人辛苦经年客,成塔从来是聚沙 。
西山凿池种白莲作[宋·方信孺]池开新白遍天涯,未许东风擅一家 。
苍桂丛中苍桂树,碧莲峰里碧莲花 。
波光分破湖子顷,瀑影斜飞水一洼 。
待著阑干横残绿,浮萍开处见鱼虾 。
舜洞秋风[元·吕思诚]西风飒飒桂林秋,万叠云山舜洞幽 。
晓气沉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 。
轻摇斑竹江头恨,远送苍梧天外愁 。
一旦薰风随律变,露华山色满南州 。
漓江舟行[明·俞安期]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高眼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
登叠彩山[明·刘台]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 。
我到登临花正好,凭栏指点几回看 。
月牙岩[明·周进隆]翠微峭拔倚天表,半轮月照桂江小 。
岩头黄乌栖高枝,一声啼破千山小 。
由桂林溯漓江到兴安[清·袁枚]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
分明看见青山顸,船在青山顶上行 。
景风阁望漓江[清·张宝]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 。
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 。
遍游桂林山岩[清·金武祥]未暇骖鸾信不诬,玉簪罗带路纡萦 。
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 。
榕树楼晚眺[清·李秉礼]高阁登临快晚晴,好风吹送葛衣轻 。
云中古寺疏钟动,树里斜阳远岫明 。
被岸软沙眠乳犊,蘸波垂柳啭流莺 。
归途缓踏溪桥月,何处渔舟短笛横 。
杉湖晚归[清·赵德湘]山远青于黛,湖平绿到堤 。
娟娟新月色,生在夕阳西 。
华山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华山(亦称太华山),又称西岳,为五岳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城南,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晋、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河,扼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 。
华山山体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鹞子翻身、长空栈道等十分险峻之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 。
华山共有五峰,即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云台 。
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54.9米;西峰最险,海拔2082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 。
另外,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合称“天外三峰” 。
自然地理特征:华山为秦岭支脉分水脊北侧的花岗岩石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构成,其演化历史约为27亿年 。
第三纪初,秦岭北麓断层下降,形成渭河构造盆地,秦岭上升形成山地 。
白垩纪时期,山地花岗岩凸起成“岩柱”,形成华山,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面积约150平方千米 。
由于花岗岩纵横节理发育及其岩性特点——容易受风化侵蚀,加上南北两大断层错动和东西两侧流水下切,造成华山四面如削、断崖千尺、陡峭险峻的山势特点 。
历史传说:相传大禹治水,他将黄河引出龙门,来到潼关时,被两座山挡住了去路 。
这两座山南边的叫华山,北边的叫中条山 。
它们紧紧相连,河水不能通过 。
此时有位叫巨灵的大神来帮忙,将两山掰开,但是华山却被掰成一高一低两山,高的叫太华山,低的叫少华山 。
这也是李白诗作中“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来历 。
另外则有“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故事广为流传 。
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 。
《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