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捕鱼的诗词 捕鱼的鸟 诗词( 四 )


2.《秋词1》唐.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2》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
3.《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
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 。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
”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 。
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
4.《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赏析: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