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有哪些 黄鹤楼有关的诗词

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有哪些 黄鹤楼有关的诗词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诗人简介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
至于诗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物事等解释,我就不赘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释都是精细得很,比我的瞎说要好得多,读者不妨自行去看 。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道的故事 。
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
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 。
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 。
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
”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 。
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 。
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 。
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 。
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 。
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 。
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 。
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 。
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 。
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