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篇17个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诗词名篇17个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求154个字的诗词,或美文,急需! 宝鼎现 宋·范周 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
乘丽景、华灯争放,浓焰烧空连锦砌 。
睹皓月、浸严城如画,花影寒笼绛蕊 。
渐掩映、芙蓉万顷,迤逦齐开秋水 。
太守无限行歌意 。
拥麾幢、光动珠翠 。
倾万井、歌台舞榭,瞻望朱轮骈鼓吹 。
控宝马、耀貔貅千骑 。
银烛交光数里 。
似乱簇、寒星万点,拥入蓬壶影里 。
宴阁多才,环艳粉、瑶簪珠履 。
恐看看、丹诏催奉,宸游燕侍 。
便趁早、占通宵醉 。
缓引笙歌妓 。
任画角、吹老寒梅,月落西楼十二 。
(157个字)
中国诗词名篇赏析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可谓匠心独具 。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