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基础古诗词篇目 高考古诗词必背篇目

语言文学基础古诗词篇目 高考古诗词必背篇目

古诗文的语言之美没有太明白你的问题……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 。
她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
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
提供几种方法:一、创景设境,感受意境美 。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
三、诵读悟情,品味韵律美 。
四、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 。
古诗文贵在诵读和想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画面展示意境法 。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 。
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如:在教《咏柳》一诗,课始,教师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 。
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 。
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 。
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 。
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
2.音乐感受意境法 。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并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尽可能把“诗情”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 。
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加上格调一致的音乐,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
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
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 。
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出现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
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 。
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

【语言文学基础古诗词篇目 高考古诗词必背篇目】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 。
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
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翠,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