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的作文800 古诗词作文800字( 五 )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
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 。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
实则各有偏颇 。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 。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
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 。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 。
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 。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 。
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 。
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 。
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 。
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 。
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 。
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 。
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 。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 。
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首联对起 。
诗人围绕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
夔(kui)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经常刮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