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论文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四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以动衬静是反衬 。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 。
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
...
古诗词都有哪些表现手法?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 。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想象为虚;有者为实,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不尚雕饰 。
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虚实、疏密;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雅俗、曲直,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渲染伤别之情 。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
但在一首诗歌中,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 。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月出、鸟鸣的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隐显、巧拙等 。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视通万里的动 。
李白《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 。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