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斯的面纱的读后感大全

伊西斯的面纱的读后感大全
文章图片

《伊西斯的面纱》是一本由[法]皮埃尔·阿多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伊西斯的面纱》读后感(一):短评
赫拉克利特的神秘箴言“phusis kruptesthai philei”被提出五种可能解释:1.事物趋向于隐藏(难以认识)2.事物想要隐藏(不想被揭示)3.起源趋向于隐藏(难以认识)4.引起出生的东西也趋向于引起死亡5.出生的东西想要死亡,后两种被认为更贴切赫的原意,而认识自然和自然的隐藏本身蕴含着古典时期的一种自然哲学运动,其中线索在希波克拉底、柏、亚和斯多亚派中都有重要体现,从医学对于病人固有体质上的相对使用渐渐变成指某个事物本质的绝对使用,起初指一个成长过程的phusis最后成为人格化的完美事物 。神知道自然的所有秘密而人只能猜测,希派医生强调了观察可能干扰研究对象,菲洛等贬低自然者则认为自然因其弱点而不能被认识 。自然女神伊西斯形象象征一种认识自然的困难以及试图揭示其面纱的死亡与危险(“我是那一切的曾在、现在和将在;未有凡人揭开过我的面纱[peplos]”) 中世纪和近代可以显著区分出对于自然的两种态度:一是普罗米修斯态度,通过技术迫使自然交出秘密——在古典时期表现是力学和魔法 ,近现代是实验科学(“用实验进行拷问要比在自然进程中更容易发现自然的秘密”),其后果是自然的机械化,导致了“延迟的痛苦”(18c)和对自然的战栗与存在的反思和恐惧; 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物理学是沉思的物理学,是一种猜测性的科学,只提出可能世界解释的一个(“我们应当接受一种可能的神话而不去奢求”),或将自然研究看作无私欲的精神修炼,常常要“拯救现象” 。皮埃尔·阿多认为两者都不是完全正确的,在达芬奇等一些人身上两者实现了某种统一 。此外还探讨了自然的行为是节俭的(曾影响科学研究颇深的节俭原则 连续律 丰饶原则 最小作用定律)、嬉戏的抑或是挥霍的(反节俭 艺术家)和讨论一种诗的模型、对自然的诗性理解,因为接近实在并不是只有科学知识一种方式(作者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科学知识和审美知觉世界三种方式,并提到了它们的割裂),以歌德等人为代表,歌德强调“显明的神秘”(mystère révélé),(“大自然在光天化日之下依然充满神秘,不让人揭开他的面纱,而他不愿意向你的心灵表露的一切,你用杠杆用螺旋也撬不开”),自然没有面纱或者全是面纱;艺术核心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像自然一样行事”; 另外对于伊西斯的图像学研究体现了从古至今对自然态度变化,在近代机械论革命时期出现了诸多以揭开伊西斯面纱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布拉修斯《动物解剖》,列文虎克《解剖学及事物的内部》),表达拷问和尊重两种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