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大佛在什么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1、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在洛阳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 , 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大卢舍那像龛 , 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
价值影响
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武则天创建的大云寺被认为是仿效的对象 。武则天在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龛雕刻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 。
天平十二年(740) , 在参拜完河内国大县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识寺大佛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 。于是日本建造东大寺,内部亦供奉“卢舍那大佛” 。

卢舍那大佛在什么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文章插图
2、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叫什么名字?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叫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大佛像 。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令人敬而不惧 , 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
卢舍那大佛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 , 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
扩展资料: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 。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 。无疑,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
站在近处 , 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 。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 , 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 。看似流水 , 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 。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 , 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市民泥塑还原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雕刻场景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 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 通高17.14米 , 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 , 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 极为动人 。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在什么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文章插图
3、卢舍那佛像卢舍那大佛
【简介】
龙门唐代石窟中 , 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 。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 。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 , 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
拾级而上 , 登上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大卢舍那佛像 。大卢舍那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 , 其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 。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会为它的神奇感到骄傲和迷惑 。
在这个神圣与恢弘交织着的崖壁间,任何人都会被这气势雄伟、直上云天、神态祥和宁静的雕刻艺术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颤和灵魂的激荡 。据说大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 , 就是说,它是释迦牟尼的另一种身份或境界,它是理想的化身 。
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1500年来 , 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 。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 , 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 。无疑 , 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 。大佛身着通肩大衣 , 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 。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 。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 。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 , 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 。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 , 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 。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 , 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
【九尊大像】
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 。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 , 而且还把这组群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水乳交融、淋漓尽致 。阿难文静温顺,外表朴素;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力士刚强、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担着天王沉重身躯的地神 , 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 , 具有一种奋力对抗的精神 。这些雕像虽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见的类型,但是仍然显示出中国古代艺术家独特的匠心 。
【建造】
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是中国第二个波澜壮阔的造像高峰 。据卢舍那佛座北侧、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 , 奉先寺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发愿为他的父亲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则天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历时3年9个月 。据学者考证,这一时间应该是大卢舍那像的开凿时间,而并非是整座大龛的开凿年代,据推测 , 整座大龛的营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时间 。
这座大佛是大唐国师善导监制的,《像龛记》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将”的名字,他们是李君瓒、成仁威和姚师积 。他们的名字对世人是那么生疏,而那些为雕造这座大佛而付出毕生精力的匠师们更是默默无闻 。为什么他们没有像米开朗琪罗、罗丹一样留下辉煌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匠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 。然而他们创造的奇迹、创造的辉煌为人类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 。
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化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 。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
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 , 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 , 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 , 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 , 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 , 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 。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
【名称来源和解释】
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
在佛教中,卢舍那是报身佛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如来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 , 是无相可言的 。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 , 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 , 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 大日如来) 。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 。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如来也是 。释迦如来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 , 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 , 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
释迦牟尼佛则是化身 。他以卢舍那化身的身份,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 。一切佛像实际上都是以他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们不曾见过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甚至毗卢遮那佛等等 。
20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写了一本有关龙门石窟的专著,对龙门石刻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 。过去西方学者总是用鄙视的眼光看待东方的雕刻艺术,而喜龙仁在深刻透析过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后 , 认为东方雕塑更具“整体平静的和谐” 。
卢舍那大佛在什么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文章插图
4、龙门石窟著名佛像最著名的就是卢舍那大佛
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 , 卢舍那大佛
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 。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 。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 , 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拾级而上,登上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大卢舍那佛像 。大卢舍那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其明丽秀雅 , 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 。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会为它的神奇感到骄傲和迷惑 。在这个神圣与恢弘交织着的崖壁间,任何人都会被这气势雄伟、直上云天、神态祥和宁静的雕刻艺术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颤和灵魂的激荡 。据说大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 , 就是说,它是释迦牟尼的另一种身份或境界 , 它是理想的化身 。卢舍那大佛(图1)
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 , 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 。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 , 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 。无疑 , 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站在近处 , 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 。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 。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 。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 。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 。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 , 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 。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
最著名的当然属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
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1米 。雕有11尊佛像,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 , 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据造像铭载 , 女皇武则天为建造此寺,“助脂粉钱两万贯” , 并亲率朝臣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 。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 。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传说卢舍那大佛的脸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建造的 。
宾阳洞
洞内有11尊大佛像 。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 , 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 , 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 。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 。
万佛洞
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 。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 。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 。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 。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高17.14米 头高4米 耳朵长1.9米
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卢舍那大佛在什么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文章插图
5、龙门石窟供奉的是()大佛 。龙门石窟供奉的是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 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 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 。通高17.14米 。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2022年8月2日,河南洛阳 ,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经过数月“大修”后真容再现 。
龙门唐代石窟中,大卢舍那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卢舍那像龛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 。大卢舍那像龛在开窟造像时,没有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 。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 , 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
【卢舍那大佛在什么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 。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 , 身高17.14米 , 头高4米,耳朵长1.9米 。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端庄的面容 , 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 。
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 , 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 , 盛于唐,终于清末 。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经历1400多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
卢舍那大佛雕刻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的雕像,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顶峰 。卢舍那大佛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
龙门石窟供奉的是卢舍那大佛 。
卢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 。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
遗址特色
龙门唐代石窟中,大卢舍那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卢舍那像龛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 。大卢舍那像龛在开窟造像时,没有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 。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 , 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 。
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端庄的面容,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 。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 , 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
龙门石窟供奉的是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 。
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
龙门石窟的主要情况简介 。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 , 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 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