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这部小说写于哪一年( 三 )


创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 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 , 或许是一声呼喊 。”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 “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 《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 。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 。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 , 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