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的原作曲人是谁( 二 )


什么是卡农?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 , 原意为“规律” 。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 , 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 。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 , 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 。卡农Ca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 。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 , 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 。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 。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
简单的讲,卡农〈canon〉是一种作曲手法 , 意思是「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后演奏」 。
“卡农”就是根据严格模仿的原则,用一个或更多的声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 。至于用什么乐器,几个声部,就要随作曲家的便了 , 一般来说,2-6个声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写个几十个声部也未尝不可 , 倒是现代音乐里常有的事 。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 , 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 , 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不只是帕黑尔贝尔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农,只是我没听过巴赫的作品 , 不好去胡说 。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海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 。顺便提一句,卡农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点不差的模仿下来,可以加快和放慢节奏(这一点在帕海贝尔德猕农中应当能够看到) , 还可以做倒影处理 。
其它卡农
除伟大的帕赫贝尔卡农以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卡农,其中不乏名家,如:巴赫写过一首古钢琴变奏曲 , 叫做《戈尔德堡变奏曲》,包含一首咏叹调和三十个变奏,其中第3,6,9,12 , 15,18,21,24和27变奏都是卡农,除了第3变奏是同度卡农外,其余八个变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进行模仿 。比才作曲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洛朗多尔舞曲》第一部分 , 构成了两声部的八度卡农 , 旋律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齐奏,两拍以后,大管、圆号、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进行模仿 。近代歌剧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 , 也常采用卡农的形式 。如贝多芬的歌剧《费台里奥》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农 。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对朋友连斯基和奥涅金变成了仇人,他们在决斗之前 , 也唱了一首卡农 。在古典音乐常识中,卡农和赋格一样是一种复调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