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京黑( 三 )


二、上口字的来源及分类
上口字主要来自《中原音韵》,其次来自古音和鄂、皖、豫、苏等地的方言 。元代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韵》,共分19个韵部,即“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京剧中的上口字大都来自于该书,罗培常先生于1935年将上口字归纳为十一个方面:
1、《中原音韵》齐微部里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久读zhi、chi、shi、ri,而京剧读zhi:(读似“直衣”)、chi: (读似“池衣”)、shi:(读似“师衣”)、ri:(读似“日衣”) 。京剧归入衣齐辙 。例如“知”不读zhi而读zhi:,“痴”不读chi而读chi: , “世”不读shi而读shi:,“日”不读ri而读ri: 。这里zhi、chi、shi、ri中的i和zhi:、chi:、shi:、ri:中的i:不一样,后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韵母,而前者是不能独立存在,须与特定声母相拼的后置性韵母,为了加以区别,将后者i旁边加两点(这是本人的杜撰) 。
2、《中原音韵》鱼模部里的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u、chu、shu、ru,而京剧中应读zhü、chü、shü、rü , 归入衣齐辙 。例如“诛”不读zhu而读zhü,“处”不读chu而读chü,“书”不读shu而读shü,“如”不读ru而读rü 。
3、《中原音韵》齐微部的轻唇音f和v(读似英语的v)两母字,北京人读fei、wei,为灰堆辙,而京剧中读fi、vi 。京剧中归入衣齐辙 。例如“飞”不读fei而读fi,“未”不读wei而读vi 。
4、《中原音韵》齐微部的l声母字,北京人读lei,属开口呼,而京剧中读luei(lui),属合口呼 。比如“雷”在京剧中读lui而不读lei 。归入灰堆辙 。
5、《中原音韵》皆来部j、q、x这三母字,北京人读jie、qie、xie,而京剧中读jiai、qiai、xiai 。例如 , 在京剧中“街”读jiai,“揩”读qiai,“鞋”读xiai 。
6、《中原音韵》歌戈部g、k、h、η和b、p、m、f这八母字 , 北京人读e韵,而京剧中读o韵 。归梭波辙 。比如“歌”、“科”、“何”、“娥”不读ge、ke、he、e而读go、ko、ho、ηo;“学”不读xue而读xio,“岳”不读üe而读io,“虐”不读nüe而读nio,“掠”不读lüe而读lio 。
7、《中原音韵》庚青部里开口、齐齿两呼字,北京人读eng或ing , 在京剧中读en或in 。例如在京剧里,“灯”不读deng而读den,“生”不读sheng而读shen , “更”不读geng而读jin或gen,“京”不读jing而读jin,“定”不读ding而读din 。
8、《中原音韵》东钟部里的唇音b、p、m、f四母字,北京人读beng、peng、meng、feng,而京剧读bong、pong、mong、fong 。比如“崩”、“鹏”、“猛”、“风”在京剧里读bong、pong、mong、f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