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是什么人发明的( 二 )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 。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 , 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 , 至清嘉庆年 , 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 , 铺中深浅制分明 。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 。”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 , 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 , 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 , 虽不易破碎 , 但清晰度差 。1954年法国依视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 , 一直沿用到今天 。
发明眼镜的人应该获得一座雕像的荣誉,可惜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世界上最早戴眼镜的是中国人 。没有谁能够确定,究竟是谁发明了眼镜 。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从眼镜问世起,就深植于社会史中,成为各国民俗、流行和骄傲的一部分 。现知最古老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废墟中发现的 。这块透镜用水晶石磨成 。我们可依此推知古老的巴比伦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发现了一些透镜的放大功能 。但他们并不一定了解透镜 。古犹太人、古埃及人同样对眼镜一无所知 。据记载,古罗马皇帝尼诺观察过各种宝石 。但他只是透过宝石来观看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并不为了提高视力 。在公元十三世纪末,眼镜几乎同时在中国和欧洲出现 。马可·波罗在1260年写到:“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 。”这证明,至少在这以前 , 中国人就知道眼镜并使其实用化 。公元十四世纪的记载说 , 有些中国绅士,愿用一匹好马换一副眼镜 。那时的眼镜,镜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黄玉制成,为椭圆形,并以玳瑁装边 。戴眼镜的方法也颇奇特,用形形色色的东西固定;有用紫铜架,架在两鬓角上;有用细绳缠绕在两耳上,或者干脆固定在帽子里 。间或也有人用一根细绳拴上一块装饰性的小饰物,跨过两耳 , 垂于两肩 。因为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当时的人们与其说戴眼镜是为了保护目力,倒不如说是一种炫耀身份的装饰品 。将眼镜从中国引入欧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十三世纪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 。但几乎过了一世纪,那里才普遍使用眼镜 。这期间他们苦于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舒服而长时间的戴眼镜?开始是诸如今日放大镜的东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绿宝石、紫石英等矿石磨成的透镜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 , 后来是用绳子系于胸前 , 逐步发展成长柄眼镜,后来出现了长柄双眼镜和夹鼻眼镜 。夹鼻眼镜尤其适用于高鼻梁的罗马人及英国人 。大文豪伏尔泰在作品中赞颂道:“每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样东西都是达到那个目的所不可或缺的 。瞧那为眼镜而生的鼻子!因为它,我们才有了眼镜 。” 假如你生就一个小个直的鼻子,戴眼镜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直到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尝试把丝带绑在镜架外侧,然后安全地套在双耳上,才算解决问题 。直到1730年 , 一位英国人才发现了根据人头大小调整的眼镜,并很快演变成双钩于耳的样式 , 法国人称它为“太阳穴眼镜”,并且欣喜地宣称,这种样式,可以让人自由地呼吸 。不过这种欢欣并不表示法国人可以戴着眼镜到处跑,在当时法国人对戴眼镜一事颇觉踟躇 。眼神不好的巴黎贵族只在私下使用眼镜,在不得不公然拿出眼镜的情况下 , 也只能迅雷不及掩耳地匆匆一瞥之后,赶快收起 。眼镜第一次传入英格兰,更使人啼笑皆非 。英国的学者们,既蔑视又惧怕 , 拒不接受 。牧师们则抨击说:“企图用眼镜来恢复衰退的视力,是对仁慈的上帝之恶意挑衅 。”但是,眼镜的声誉并没有降低,这也许得力于一位漫画家威廉姆·霍加斯·潘特朗 。这可怜的意大利幽默老人,为了攻击眼镜,常在他的讽刺画中画上眼镜 。而事实上 , 适得其反,眼镜却更加普及 。然而在西班牙的情况却恰恰相反,1612年,一位米兰人在一本书中指出,西班牙“各阶层都欢迎眼镜 , 因为他们认为戴上眼镜会更显得不怒不威,举足轻重” 。这本书行世后若干年,法国一位往访马德里的贵妇竟写到:“在西班牙,当某人财富增多的时候,他就加大他的眼镜 。” 直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距眼镜,又使眼镜的声誉得以提高 。至于无形眼镜,则是1887年由德国人制造的 。眼镜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无论从镜片的种类,还是镜架的样式,都有极大发展 。今日的年轻人,以戴上钢质架的“奶奶眼镜”为潇洒 。还有人专门研究何类人戴何种眼镜最为得体 。眼镜与美联而系之 。综观眼镜的点滴轶事,叹人类智慧之高,有一项痛苦的需要,就有一项解决之术,由真而美 , 不断演进,以臻至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