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之者谁的者是什么用法( 五 )


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结构助词“的” 。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 , 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 。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
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 。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 , “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
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 , 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 。
“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
5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 , 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 , 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 , 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