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计算公式是什么( 四 )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
核算方法
综述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 , 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
1,国民收入恒等式:投资-储蓄恒等式,即I=S(投资=储蓄)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 , 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 。于是,就可以得出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 。
2,一个国家假定只有企业与居民两个部门,不存在税收 , 也没有政府支出和进出口,这样从收入(供给侧)角度看,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地租=消费+储蓄 。而从支出(需求侧)角度看,国民收入=投资+消费 。总供求平衡,意味着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消费+储蓄=投资+消费 。等式两边都含消费,故左边的储蓄必等于右边的投资 。

1,在这个金融体系里,S=I这个等式两边之间的是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共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它们吸收国民储蓄 , 并将之用于一国的投资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它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 。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它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