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理论和实践作文( 二 )


天地人和 , 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源于《论语·学而》 。原句是“礼之用,和为贵 。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就是说:礼的应用 , 以和谐为贵 。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三国演义中为了扬刘抑曹,产生了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天,包括天气,气候变化等 。人们常说靠天吃饭,比如适度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
时 , 选择就是做事的时间 。比如农业的春播秋收,就是顺应了天时 。
《说文》:“时,四时也 。”即春夏秋冬的季节变迁 。
又说:“旹,古文时,从之日 。”查甲骨文“时”作“”,正是从之从日,意指“日之行”,即太阳的运行 。
这表明人们很早就直观地感觉到太阳运行引起季节的变迁 , 而称之为“时” 。天时,有天下大势和机会,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疾病的流行 。
唐末梁晋之争 , 开始梁军占尽优势,几次包围太原,都因为大疫,士卒损失过半而罢兵,最后输给了晋军 。天时 , 可为我们所运用,正所谓顺天而行道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巧用了天时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 , 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 。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 , 显然是时间太长了 。
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 。
诸葛亮对周瑜说 , 三天时间就可以了 。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 。
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 。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 。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 。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 , 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诸葛亮命令船队快速前进 。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 , 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 。
听到擂鼓呐喊声,魏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 。一时间,箭象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 。
诸葛亮的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支箭 。吴国的元帅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了 。